每日更新

“只有 2% 的药物可以通过健康保险报销。”这个谣言从何而来?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询问真相。 “只有 2% 的药物可以通过健康保险报销。”谣言从何而来?如何计算健康保险报销的药物百分比?央视新闻北京10月13日电(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英)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横盘》报道,近日有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药监局已批准药品15万余种,但纳入医保目录的仅有3159种,即2%”。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医保局发文指出,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混淆了不同统计标准的数据,进行了粗略的比较,并刻意降低了药品纳入数量的比例。目录。那么医保报销的药物比例应该如何计算呢?按同样的统计换算,医保目录药品中已在国内市场销售且能够满足患者需求的药品占多少比例? “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药品超过15万个”,“目前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总数为3159个”。这两个数字基于什么标准?山西省医保局药事管理局三流研究员詹洪普从药品名称入手,讲解了两种“度量衡”的区别。詹宏普表示:“药品名称分为通用名和商品名两类。从职能上看,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审批药品名称。”药品批准文号。通常,药品有多个商品名,同一种药品或不同厂家也有多个批准文号。列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是按照药品的有效成分来统计的。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通过通用名称进行管理。例如: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就计入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但事实上,“阿卡波糖”的生产厂家有很多,每个厂家的产品名称也不同,如“白糖平”、“卡波平”、“维西”等,而且一些规格和包装的安装方法也不同,所以医保部门公布的数据远低于药品公布的数据。统计标准不同,可能会对监管部门产生影响。网络上热议的两个话题差异较大,必须根据优劣进行比较统计标准不明确,数据不能笼统比较。 “换句话来说,如果一种药物的活性成分统计是基于具有相同活性成分的药物数量,那么基本逻辑是,如果活性成分相同,那么该药物就被视为同一种药物,无论给药途径、剂型、生产厂家数量如何。”因此,“目前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上的药品总数为3159种”。以药品批准文号为统计依据,即统计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某一药品的每个上市许可的“批准文号”数量,其核心逻辑是不同厂家、不同剂型、不同规格、不同批准文号导致同一种药品被认定为多个药品。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日本生产的药品已获得批准和上市超过15万种。已售出超过110,000件药品。这说明医保可以报销药物费用。不要像 3159/150000 那样疯狂地使用“百分比”来得到 2% 的结果。国家医保局曾发布文件透露,如果将目录中的3159种药品批准文号换算为医保的“度量衡”统一起来,批准文号将超过7万个,约占全国市场销售药品的63%。东南大学健康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告诉中国之声,除了厘清两种不同的统计概念外,还要充分认识到药品的研发、管理和临床使用受到动态更新过程的影响。张晓说:“从这次《中国药典》的修订来看,很多药品都得到了改进和重复。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老药有新用途”,一些药物的适应症也发生了变化。 “有,”他说。从临床用药的角度来看,临床指南中列出的一线和二线药物是通过大量的医学结果确定的。基于临床证据并不断审查。并非所有此类药物都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事实上,临床指南提供了一种选择。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副作用逐渐增加,并逐渐降级为二线药物或被更新的药物取代。虽然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很少使用,但它们是否仍然包含在医保处方集中?健康计划应从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保险的价值取向,以达到最佳效果。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调整连续七年修订目录,发现共有835个药品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438个疗效不确定、易滥用、临床淘汰、长期不生产供应、可被其他品种替代的药品被剔除出目录。 2024年,药品进出境量分别为91个和43个。詹宏普表示,全民医保3159种药品涵盖了大部分临床必需药品,对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特别高。詹洪普先生进一步表示:“国家基本医疗药物保险坚持‘保基本’的职能定位,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药品目录的选择原则是兼顾临床需求和经济效益,坚持满足预防疾病的基本用药需求为核心目标。”疾病的概念和治疗。例如,政府规定以营养作用为主的药品、含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成分的药品、保健药品、预防性疫苗、避孕药等不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编目已实施20多年,药品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一些价格昂贵、临床疗效高的创新药物正通过国家谈判逐步纳入医保范围。总体而言,能够满足参保患者的基本用药需求。 “在张晓看来,经过不断调整,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质量和结构都会得到很大改善,保障水平现在简单化了很多,保障水平也高了很多。因此,有说法是,‘现行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医保目录约占全国市场销售药品的63%。”未来这个数字会如何变化?张晓强调,所谓比例与保障水平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医保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保证药品的基本使用,考虑到基金的承受能力和全社会的负担,应该明确保险的目的是分散风险。 因此,“基本保障”是有局限性的,实现真正的结构优化比关注比率本身的数字更现实。 “政策是基于解决需求的,这个需求也必须分类。一些重要的需求必须得到解决。例如,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慢性疾病。有些慢性病一定要选好。要着力解决慢性病中排名较高、影响广大群众健康的问题。关系,尤其是老年人。有必要选择并逐步提高保护水平,因为主要政策都倾向于这个方向。提升。但要达到更好的目标,那就是优化。 ”张晓说道。
(编辑:魔术师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