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

上海三大“先锋”产业加速迈向“领头羊”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上海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研组的数据显示,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前三季度GDP达到407211.7万元,前三季度首次突破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打开这份成绩单,我们可以看到,上海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前三季度跑赢工业“行情”,成为拉动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字成为上海前三季度经济数据的亮点。重点行业的增长速度令人鼓舞。前三季度,上海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三大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快于全市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 2020年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三大主导产业”概念: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 2024年,上海三大产业规模将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3.1%。目前,三大产业和制造业已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服用生物药剂以医药行业为例,2021年至2025年9月,上海共批准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30个,相当于全国总量的17%。目前,国际医药医疗器械企业20强中,有19家总部或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受益于创新药物国际化进程加快和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前三季度,上海原料药和西药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0.7%。除了三大主打产业外,上海近年来还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今年1-3月上海航天航空、家电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制造业比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1%。这意味着,五年来,上海新旧动力转换取得决定性进展,产业“底盘”正在重塑。 “前三季度,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4.4%左右,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存储盘、电子元器件等高端产品产量增速超过10%,科技创新正在加速转化现实生产力。”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特聘教授朱启贵表示,上海在培育新生产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特色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加快未来产业设计,让商业实体充满活力。科创企业蓬勃发展和宏观增速的背后,通过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成长为强企的故事,可以洞察上海新生产力的成长历程,正在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原。中国首个人工智能大型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型极速空间”坐落于徐汇河畔。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模型极速空间”已吸引超过200家企业入驻,孵化企业估值突破100亿,累计聚集人工智能企业1500余家、大型模型企业755家。今年7月,MiniMax推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款全栈通用智能代理,展示了从“解放大脑”到“解放肢体”的AI生产力革命。内部开发模型的快速推进,有力支撑了MiniMax全球业务拓展。迄今为止,公司产品已服务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7亿消费者用户。西域智智副总裁严一军表示,MiniMax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的生态圈,以及算力、场景、数据、人力资源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真正的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芯片的支持。国内光电混合计算独角兽羲智科技推出国内首个光互连与运算芯片今年的技术交换图形处理器(GPU)超级节点。羲智科技创始人兼CEO沉亦辰表示,过去三年公司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今年芯片出货量已达万颗。沉亦辰预测,未来5年,硅光子芯片在智能计算中心的占比有望提升至30%以上,大规模量产将培育从成本降低到应用扩散的良性循环。向东看,浦东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世界首创、国内首创、临床首创的创新产品不断在这里诞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市长徐来表示,“源头创新、全球联动”已成为浦东生物医药最鲜明的特色。在浦东站广东省创新医药龙头贝利天恒上海创新研发中心选址进程正处于关键阶段。百利天恒创始人朱毅先生透露,公司计划在这里建立“0到1”的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开拓创新肿瘤药物的前沿领域。 “我们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有成熟的产业环境和高效的政治支持。未来,我们将依托上海的资源优势,拓展全球市场。”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新动能不断成长的背后,是上海不断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今年上半年,上海发布了2025年主要产业分布图,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创新集中度。根据产业分布图,上海钱氏汉市已形成区级10大产业链和14条重要产业路线集群。吸引全球投资的同时,开辟了超过1500万平方米的“筑巢空间”。上海各区打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高品质“空间”。立足“大零湾”片区,闵行科技创新中心地位不断强化。中科院分子与细胞科学卓越中心、闵行基地、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平台项目正式启动。嘉定市“上海医谷”立足产医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医疗器械领域新生产力。与此同时,上海频频推出与创新关键要素相关的联盟、平台、创新等重要举措。和场景。今年9月,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完成财务扩容,规模从100亿元扩大至150亿元。据报道,该基金会正在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开发一些著名项目。对于一只成立不到两年的基金来说,在短时间内完成扩容,体现了资本市场和业界对上海创新环境的信心。中试是将实验室创新成果转化为工业应用的“最后一英里”。在今年9月开幕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牵头设计了光刻胶及原材料试点平台、新型材料试点平台等一系列重要关键领域示范试验。储能试验基地(应用示范电站)、航天高端机床装备中试平台、仿人机器人中试平台。上海正在积极打造智能工厂,打造“人工智能+制造”最佳实践基地。目前,上海拥有全国优秀智能工厂12家,上海先进智能工厂254家。高水平智能工厂数量全国领先,有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浦亚鹏表示,下一步,上海投资促进部门将继续推动政府、资本、产业高效合作,进一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以资本引导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现代化和转型升级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编辑:魏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