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国证券记者葛耀表示,芝商所董事总经理兼全球金属产品主管金·海尼格将今年的金属市场总结为“充满变化”、“令人兴奋”。黄金、白银、钴和其他金属的配置猛增。芝商所今年日均名义黄金期货交易量约为850亿美元,2024年将增至日均600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其他贵金属品种也引起关注。今年芝商所微型白银期货合约日均交易量为2.2万手,同比增长22%。按交易量计算,P FuturesLatino 历史上排名前 15 的交易日发生在今年 5 月、6 月和 9 月。海尼格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今年出现了贸易紧张、关税问题等挑战,但在向碳中和转型的背景下,由于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基础设施和储能需求,金属市场的长期前景仍然总体乐观。散户投资者重返黄金市场。总体而言,芝商所黄金期货和期权交易数据创下今年新高。在去年创纪录水平的基础上,今年总交易量增加了 20%。交易量增长背后最显着的现象是散户大量重返黄金市场。 “根据芝商所合约交易数据判断,面向散户投资者的微型黄金期货合约(10盎司)以及今年1月份新推出的1盎司黄金期货合约的交易量都增加了一倍多。”亨宁透露,目前微型黄金期货合约的日均交易量已增长了一倍多。突破100万张合约,1盎司黄金期货合约日均交易量达到约18万张合约。对于推动金价上涨的因素,亨尼格认为,黄金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结构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世界各国央行持续购买黄金。 “各国央行不断购买黄金以增加黄金储备。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尤其是现在。这种现象在2017年变得更加明显。”亨宁表示,包括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央行都在增加黄金储备。央行持续的黄金购买行为增加了对现货黄金的需求,这对白银和铂金等其他贵金属产生了连锁反应。尽管自10月份以来金价波动加剧,但Henning指出,黄金期货市场的整体表现“比以前更健康。”他表示,当市场波动太大或出现大量获利回吐时,交易量往往会大幅增加,而持仓量则会减少。然而,十月份的情况并非如此。虽然获利了结头寸肯定有所收紧,但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增持仓活动,表明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亨宁告诉记者,目前整个贵金属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商业活动,同时亚太地区的交易份额也可圈可点。芝商所黄金期货目前日均名义交易量约为850亿美元,其中亚洲交易时段的交易量从今年的25%增至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今年,根据亨宁提供的数据,今年的金属市场“充满变化”且“令人兴奋”,在谈到今年的金属市场时,亨宁表示,今年的金属市场已经“转型”。他承认今年市场面临挑战,包括贸易紧张和关税问题。“白银往往跟随黄金上涨,但步伐略慢。”亨宁表示,自10月初以来,印度持续增加物理白银购买量。此外,金价上涨导致部分投资者转向白银,推动价格进一步走高。钴市场今年也出现了大幅波动。由于民主共和国的出口限制,钴价飙升。刚果(金)集团目前的钴投资组合仓位已增至约2万手,亨宁表示,为了固定成本和规避风险,公司提前持有仓位的需求大幅增加,而电池行业的持续扩张导致了整体电池金属市场的持续扩张。对各种金属的新需求。然而,钴在电池中的使用比例正在逐渐下降。产业扩张可能会导致需求进一步增加,但物质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减缓部分需求增长。 “整体市场在扩大,这可能会产生对钴的新需求。然而,钴作为最终产品成分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这也会影响对钴的最终需求。”他表示。今年以来,黑天鹅现象频发,市场对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加。亨宁表示:“现在许多宏观经济事件发生得非常快。”例如,一些机构在就业或通胀统计数据发布后迅速调整了风险敞口。因此,芝商所推出了短期期权,包括黄金和白银的当日期权。市场数据显示,随着市场的发展,短期期权的使用持续增加市场参与者对短期新闻和事件的对冲和套利需求增加。中国的份额持续增加。作为亚太市场的主力军,中国客户在芝商所的业务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亨宁表示,中国客户普遍更懂技术,更注重交易透明度。他们更喜欢选择受到严格监管的本地商业模式。无论是金银、锂还是其他工业金属,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铜领域,中国需求占全球需求的40%以上。随着碳中和转型的持续进展,亨宁对金属市场的长期需求保持乐观。在基础设施、能源存储和能源产生的新技术的推动下,工业和贵金属的需求预计长期将保持高位重组。前者作为工业产品具有基础需求,而后者则在金融属性上仍具有吸引力。这一特征使金属市场区别于其他类别,并持续吸引全球关注。他表示,再生金属行业预计将在能源转型中获得更大的动力。该技术正在不断完善,目标是从废料中提取可重复使用的金属,平衡环境保护和盈利能力。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大规模回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为未来市场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亨宁表示,芝商所将继续关注市场趋势。目前,铜及工业金属贸易仍以大宗合约为主,再生金属产业链的壮大未来或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编者:徐子立)
中国经济网指出:信息有关股票市场的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